种质是决定生物“种性”,并将其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总体。小至提供个别性状,大至一个遗传原种的综合体,都可以称为种质。它包括分类学中的种、亚种、变种和栽培品种、品系、类型。所以,种质资源是泛指已用于或可用于育种的各种栽培、半野生、野生植物的总称。
种质资源是良种选育的物质基础,良种是在某一生产水平阶段相对比较好的种质。现今的良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可能因不适应生产的需要而变成“劣种”。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首先是为了植物育种的需要,各类种质资源是有效的作物改良的基础,为品种的进一步改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如果要继续维持高水平的生产力,遗传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育种工作者必须充分注意到栽培植物的野生或半野的亲缘种,这些野生种质与目前的栽培种(品种)相比,在农艺性状,特别是在丰产性方面,不免相形见拙。但由于它们具有遗传的多样性,对一些自然灾害具有特殊的抵抗力,或在某一性状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种质,这些“零金碎玉”有时正是品种改良求之不得的东西。所以,人们调查发掘、搜集、保存野生种质资源,往往是因为它能以一个或几个性状提供潜在的经济价值。例如,1980年在巴西亚马逊河大森林中发现了野生的、被称为“奇迹橡胶树”,单株年产胶达100kg,比现在世界栽培的高产品种产胶量要高10倍,可见,野生种质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又如,山茶花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培育了许多花色品种,唯独还没有开黄花具香味的品种。开黄花的野生金花茶和具香味的长瓣短柱茶(攸县油茶)的发现,将为人类培育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开黄花具香味的山茶花新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而这种具有很大利用价值的基因综合体,是很难期望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加以重新构成的。目前,还有许许多多仍处于深山野岭、默默无闻,还没有被人发现利用的种质资源,一旦被人们发现了解之后,就有发展成为新的栽培物种的潜力,甚至能在人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人们对自然种质资源的发现、搜集、保存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人类对今天、明天的美好未来所付出努力。
世界各国对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利用极为重视,有些国家很早就设立了植物遗传资源中心,建立基因库。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澳大利亚、美国等都专门组织过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并成立了“植物遗传资源国际委员会(IBP GR)”。日本对山茶属的基因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如日本山茶花已定名收集的就有5000多个品种,茶梅约有450个品种,欧洲第一次在我国发现山茶后,就不遗余力地加以移植,当时还是十八世纪,海上航行需绕过好望角,航期需四个月,他们船上盖起温室,把我国的山茶运入英国,用实生和无性繁殖等方法,大量栽培。目前,美国栽培了32种,仅马里兰州的格兰代尔山茶引种站就栽了29种,引种和栽培的品种达数千个。
我国山茶属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据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统计,全世界共196种(1981年),近年来又有新的发现。山茶属特产于亚洲,约东经85°—150°,北纬37°至南纬10°之间。大部分分布在中国,我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之间的带状地区是中心分布区,这些物种大部分都是具有油用和观赏价值。
据云南昆明植物所冯国楣研究员1980年调查统计,云南省的山茶属物种达40种。近几年江西省组织了山茶属种质资源调查组,对山茶属物种和普通油茶的农家品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开发性调查,经张宏达教授鉴定该省有近30个物种,发掘的普通油茶农家品种有10多个。多年来各省(区)一直致力于山茶属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目前仅桂、湘、赣、浙四省建立的省级山茶属基因库就收集了2000号,其它各省(区)和相当部分的地区,也建立了以栽培物种为主体的山茶属基因库。这些工作将为今后培育新品种,研究山茶属物种、品种分类、起源发生与演变,了解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和系谱关系,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