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城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大干快上,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一号工程”,新造油茶林11.8万亩,改造老油茶林3.7万亩,使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1.9万亩,展现出了产业蓬勃的态势。
政策促动,产业发展势头健
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最南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湖北省油茶主产区,有着悠久的种植油茶历史。
通城县将油茶从传统产业发展为优势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努力呢?
来华雄介绍,为了让通城油茶香溢全国,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政府投入方面,通城县设立了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拿出1000万元进行奖励。对新造油茶林连片面积10亩以上、改造老油茶林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200元;对当年造林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奖励300元;对当年造林连片面积达到1000亩的乡镇,一次性奖励2万元。
在项目支持方面,对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共整合安排5亿元建设油茶基地、扶持油茶企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县里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全部用于油茶基地建设。
“我们计划在10年内,建成高标准油茶基地40万亩,建设一个油茶高科技生态产业园,实现年产成品茶油3万吨、年创产值50亿元、利税11亿元。”来华雄说,县委、县政府的目标是,要把通城建成全国油茶技术研发中心、全国油茶文化传播中心、全国最大的木本油料储备中心、全国最大的茶油加工基地,力争制定全国油茶行业生产标准,全力打造中国油茶行业第一品牌。
龙头带动,发展引擎动力足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油茶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来华雄介绍,为了给发展的引擎——龙头企业注入新的动力,县委、县政府分别从建设大园区、创建大基地、打造大品牌3方面给予了支持。
在建设大园区过程中,通城县全力支持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建设油茶高科技生态产业园。该园占地500亩,总投资近6亿元,包括精深加工车间、品系观光园、良种繁育基地、茶油储备库、油茶博物馆等。“项目达产后,可带动周边10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种植,真正成为湘鄂赣三省油茶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来华雄说。
在创建大基地过程中,通城县加快油茶基地建设,目前种植总面积达21.9万亩,建成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5万余亩,其中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16个,500亩以上连片基地31个。
在打造大品牌过程中,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黄袍山公司自主创新。目前,公司生产的“本草天香”茶油陆续取得了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连续3年在“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农产品”、“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畅销农产品”等称号。
市场拉动,民资踊跃闯通城
“通城是个打工大县,在外老板多,民间资本雄厚,如何激活民间资本参与油茶产业发展,是我们油茶产业崛起的关键。”来华雄说,在这个过程中,县里主要从3方面进行了“游说”:宣传种植优势、细算经济收益、组织参观学习。
“首先要让在外的老板们和乡亲们认识油茶、喜欢油茶。”来华雄介绍,通城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通城种植油茶的悠久历史、优越条件和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
“当大家了解油茶后,就得细算成本利润,通过与种植其他农作物进行比较,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看到商机。”来华雄接着说。
近年来,通城县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干部群众、种植大户到外地和黄袍山公司参观学习。目前,全县投入到油茶产业发展的民间资本达12亿元,占整个产业发展投入的70%以上。特别是吸引了部分外县、外省成功人士到通城投资建设油茶基地。
科技推动,提升核心竞争力
“市场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科技能力的竞争。”来华雄说。为此,通城县通过抓良种育苗、产品研发和科技推广提升油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介绍,通城县建成了120亩油茶良种繁育基地、1000平方米全自动化温控油茶育苗试验中心,率先在湖北省使用“无纺轻基”、“芽苗砧嫁接”技术,育苗穗条均为国家林业部门审定的优良品系。近4年,全县共繁育容器苗400亩,出圃优质苗木1000多万株,有力保障了全县油茶造林苗木的需求。
此外,通城县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2008年,黄袍山公司与武汉工业学院联合研发的“油茶籽脱壳冷榨生产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中国粮油学会鉴定,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技术的成功研发,为黄袍山公司抢抓发展的制高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了新技术、新品种,最重要的就是能让它们扎根田间地头。”来华雄说,近年来,通城县积极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定期举办培训班,讲解栽培抚育技术标准,确保了建设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
采访结束时,来华雄说,壮大油茶产业,就是要向人们“秀”出通城县美好的山水生态、朝阳的林业产业、人民的富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