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州油茶模式”的做法及成效
近几年来,梅州市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在资金、网络、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地方**、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油茶产业资金循环的特点,切实解决油茶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探索了一条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我们将这一模式称为“梅州油茶模式”。
(一)主要做法,
1、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产业规划,选准金融重点服务的产业对象。2007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促进食用油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梅州市委、市**因利势导,将油茶产业列入全市八个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并对有关企业和农产给予资金支持。2009年,梅州市又被国家确认为“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业产业带”。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鼓励卜,梅州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贷款迅速增长。2007年,对油茶业贷款仅182.9万元,2008年累计发放贷款已达1876.5万元,2009年累计发放贷款达5887.1万元。
2、因地制宜,创新抵押和信贷品种。根据油茶生存和收益期长的特点,梅州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了油茶林权抵押业务,将种植年限在4年(含)以上油茶树列入可抵押树种,对符合相关准入条件的企业和农户,均可办理“林权证+信贷”业务。
3、量身定做信贷产品,满足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信贷需求。针对油茶加工企业前期设备和研发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提供中长期贷款资金支持,贷款期限最长为五年;在茶籽收购季节,向加工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针对目前林权证办理尚未全面普及,油茶种植农户办理贷款缺少抵押物的问题,为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户办理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为减轻利息负担,在还款方式上采取了按月分期还本付息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4、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满足产业链上不同对象的资金需求。油茶龙头企业在收购、加工、销售环节上资金需求量大、使用周期较长,因而主要由商业银行向其提供贷款;对种植环节的农户,资金需求额度较小,且较分散,主要由农信社向其提供贷款,形成了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格局。
5、完善激励机制,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针对“三农”客户贷款需求的特点,各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改进内部管理,优化业务审批流程,下沉经营重心,缩短决策链条,扩大担保范围,增强基层行(社)的经营活力。同时,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客户经理绩效工资与经营业绩挂钩,强化信贷管理与信贷员责任。为扩大服务覆盖面,农业银行还以惠农卡为载体,对区域内农户开展定时服务和上门服务等。
6、依托村委会、行业协会协助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根据村委会、行业协会对农户家庭、信用、贷款需求等状况掌握较充分的情况,金融机构注重加强与它们的协作,依托这些组织对农户开展信用评估、营销贷款和贷后管理,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和信贷风险。
(二)成效。
“梅州油茶模式”的成功,是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地方**扶持以及金融机构、农村市场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及科研各个环节于一体的油茶产业链,其成效主要有以下方面:
1、培育了行业龙头企业。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大地公司)、广东泰源农科发展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
2、带动农户加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金融机构支持下,农户通过参与油茶的种植而加入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油茶种植面积扩大。2009年底,全市油茶林面积达40万亩,较2004年增加23万亩,其中仅2009年就增加了11.9万亩。
4、建立了油茶种苗繁育基地。全市共建立了4个优质油茶种苗繁育基地,改良后优质品种每亩油茶果产量在400公斤以上。
5、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龙头企业已具备研发制造洗涤、化妆、保健、肥料等系列深加工产品的能力,实现了对茶壳、茶饼、茶粕等加工附加值的开发利用,油茶产业链不断延长。如新大地公司目前有山茶籽洗护产品、工业和医药用茶皂素、山茶油软胶囊保健产品、护肤油等系列产品。
6、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如新大地公司承担并完成国家、省、市的油茶研究与成果转化项目15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化妆品用茶油精炼技术”和“茶皂素生产工艺”填补了广东省空白,“山茶油精制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油茶深加工及其产业化项目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其生产的“曼陀神露”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验证,油茶的科研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建议
为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夯实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基础,促进“三农”发展,借鉴“梅州油茶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信贷配置结构。
一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和升级以及农产品季节性收购。二是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重点从事农业产业化经销的运销公司、专业协会。三是探索“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保险”等方式,重点支持订单农户、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
(二)创新担保方式。
一是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使农户、农村企业真正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二是借鉴国际经验,逐步试行土地债券化改革创新,拓宽城市资金回流农村的渠道。三是加快林权抵押、存单质押、动产抵押、农产品抵押等新型抵押担保贷款方式的试点和推广,满足农村金融的多元信贷需求。
(三)防范产业化进程中的风险。一是强化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面对多样化的信贷需求和风险结构,金融机构有必要适时调整风险防控重点,强化风险控制的预警机制。二是完善贷款风险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状况和产业链发展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积极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三是开展农业产业化客户风险排查工作,掌握客户的区域分布、行业结构、授信信用、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和系统风险监测,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
(四)建立普惠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如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享受相关的政策优惠措施,而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还没有任何的补偿机制。根据“普惠、公平”的原则,**应对“三农”金融服务实行普惠制的补偿或补贴,以弥补“三农”金融服务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服务“三农”的各类金融机构应实行基本相当的优惠待遇,包括在税收减免、准备金率、监管政策等方面。对商业银行设立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网点,对其投资应比照当地招商引资的方法,享受相关的优惠待遇。
(五)积极发展合作支农新模式。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发多种金融合作支农新模式。一是创新“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合作模式,拓展委托代理、银团贷款、资金批发等业务,联合支持农业产业化。二是推广“银政保、企协农”相互组合的新型支农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相互合作、相互制衡,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巩固农业产业链。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农林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08960&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