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正在加载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梅州茶油产业网 》种植技术 》病虫害防治
种植技术
热门图片
油茶炭疽病
来源: 编辑:梅州油茶产业网 时间:2012/4/23 15:08:26 (阅读:3332次)

        病原类别:真菌 病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分类特征: 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但在树木上不常产生。
        胶孢炭疽菌是一个集合种,不同寄主上寄生的菌丝之间,寄生性和致病性多少有些差异,但形态基本相同。
        分生孢子盘生于寄主表皮下或表皮细胞内,暗褐色至黑色,形状自薄盘状至座褥状,变异较大,直径自40?m至1000?m以上。分生孢子梗通常较短,有时长达60?m,无色或基部褐色,无或有分隔。
         在分生孢子梗之间,或在分生孢子盘边缘生数目不定的褐色至黑色刚毛,有时不生刚毛。刚毛较分生孢子梗显著为长,基部色较深,厚壁,有分隔。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椭圆形、圆柱形或棒形,两端钝圆,平均12-19×4-6?m。分生孢子聚集成堆时呈淡红色至桔红色。
         在培养中,菌丝先端也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时中央产生一个分隔,芽管先端产生附着胞,附着胞色暗,厚壁,扁球形,棒形或裂瓣形。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油茶树各受侵部位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越冬。油茶春季最早发病的部位是新梢,主要是由上一年枝端带菌部位菌丝的延伸造成的。春梢病斑初见于4月下旬,盛期为5月上、中旬,至5月底春梢木质化时停止发展。几乎在春梢发病的同时,油茶新叶生出后不久,部分嫩叶即表现症状。 叶芽中潜伏的菌丝是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油茶果实的发病时期受春季气温影响,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均有差异。果实发病的高峰期,各地各年相差不大,一般都在8、9月份,即果实的成熟期。炭疽病在油茶果实上具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特性。冬前幼果刚一形成,即可受到枯萎花衣中的病菌或经风雨传播的分生孢子侵染,病菌也可从花器的柱头直接进入子房。
         病菌在冬前侵染幼果后,潜伏在寄主内越冬,除在早春引起部分落果外,一般不表现症状。当春季气温上升到15oC以上时,果实才陆续发病,至果实成熟前达到高峰。
         果实发病与降雨关系密切,春季梅雨季节长和夏季雨水多的年份发病重。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雨水和露水分散后,通过雨水飞溅和风力传播。中华蟓甲等昆虫可携带分生孢子,昆虫的蛀孔和产卵孔增加了病菌侵染。
         果病在8月份以后发展迅速,造成大量落果。叶芽和花芽在分化始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即可受到病菌侵染,8月份前后达到盛期。花芽发病直接造成落花落蕾。花蕾上的病斑可深入子房柄,在果萼附近引起果病。花蕾鳞片上的病斑,可蔓延至基部,通过果柄引起果病。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种植条件有密切关系。从地理位置上说,一般丘陵区病害发生多于山区;低山区则多于高山区;阳坡、山脚、林缘处发病多于阴坡、山顶和林分内。林分密度大的比稀疏的林分发病重。在油茶林内套种高杆或半高杆作物的病重,偏施氮肥的病重。油茶各物种和类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广泛种植的普通油茶是感病严重的物种,但它是一种异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群体中类型十分复杂,加之经各地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也有很多抗病高产类型。油茶抗炭疽病的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果实角质层厚、表皮细胞层次多、排列也紧密的油茶,在自然情况下表现抗病。果皮内单宁含量高的抗病,含量低的则感病。
           油茶的抗病性差异,不仅限于果实。叶片对炭疽病的抗性差异也很明显,而且果实的抗病性不一定与叶片的抗病性相关。所以在以果实为主鉴定油茶抗病性时,也应适当注意叶片的抗病性。

          被害状:枝梢(枯死)、叶部(斑点)、花(早落)、果实(早落)

          危害方式及症状描述: 果实上的典型病斑为黑褐色或棕褐色的圆斑,近果萼和果柄处的病斑多是不规则形。果面病斑初期为褐色小点,扩大后的病斑凹陷,其上常有轮生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可产生许多粉红色粘稠状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团。
         一个果实上可有一个至十余个病斑,病斑扩展可相连成片。当病斑发展至果面的1/4-1/3时,果实往往脱落。接近成熟期的果实,病斑易从中间开裂。病斑在成熟种子上为褪色斑。种仁病斑为黑褐色。叶片上的病斑常自叶尖和叶缘处发生,多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褐色,边缘紫红色,病斑上常有轮状波纹。老病斑中部变灰白色,其上有轮生的小黑点。
         春梢发病初期,在梢基部及苞叶痕上产生褐色舌状斑,后伸长为椭圆形病斑。病梢易弯曲,当病斑扩展至枝梢茎围的2/3以上时,枝梢失水萎蔫,最后枯死。在衰弱的重病株上,枝条和树干上可产生椭圆形或梭形、中间部分凹陷的溃疡斑,其下木质部呈黑灰色。

        主要防治措施: 
        ①选育抗病良种。对现有的抗病物种和类型,应择优试栽,适地推广。
        ②清除林间病源。每年发病高峰期,在进行病情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标记严重感病株,在冬季挖掉烧毁,或于次年春季嫁接,更换抗病的树冠。结合冬季和夏季修剪,修除树上各发病部位。
        冬季和早春应自发病部位以下50cm处剪除病枝和枯枝,对大枝和树干上的溃疡斑,用刀将病斑刮除,直到木质部无变色处,刀具和刮口用75%洒精消毒,并在伤口处涂以波尔多液保护。
        夏初修剪时,要特别注意剪掉发病的新梢,摘除早期的病果和病叶,剪除的发病部位要带至林外深埋或烧毁。
        ③加强抚育管理。对林分结构的调整,首先密度要合理。应保持林分内油茶植株间枝叶不相衔接的密度。林内避免种植高杆或半高杆作物,以有利于油茶林的通风透光。
          油茶林应当间作绿肥,追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勿偏施氮肥。通过垦复、修枝及水肥管理等措施,尽量避免油茶结果的大、小年现象,连年均衡结果对保持树势、提高产量和减轻病害都是有利的。
         ④药剂防治。根据病菌的侵染规律适期进行。内吸性杀菌剂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于冬前10月底至11月初和次年5月上、中旬各喷药一次,能有效地减少病菌越冬基数,推迟发病期1个月左右,病果率则减少60%以上。

  • 3

  • 0

评论 (0) | 阅读 (3332) | 收藏 (0)
我要评论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