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卫
■通讯员凌峰肖伟光
■本报记者黄蔚山
■通讯员肖根平梅绿办
一年前惨痛的“8·7”矿难让梅州经济伤筋动骨,梅州人没有被困难击倒,他们甩开长期以来依赖资源求发展的老路,生态优先、产业求变、全力治污……一大批以生态为核心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正在梅州迅速崛起。
“保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城市!”这不仅是梅州人提出来的一句口号。梅州市大力打造生态围城,将生态贯穿工业、林业、农业、旅游各个领域中,全面提升区域生态质量。梅州人可以骄傲地宣布:这个位于广东东北部的边远山区市,能重拾经济持续发展的“金饭碗”,靠的不是烟囱和污水,而是绿色森林和良好的环境!
人鸟和谐
只种不砍,宁花十万银不毁百年树
两道死命令护卫十万森林
绿满梅州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森林火灾、乱砍乱伐、毁林开垦和病虫灾害也在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建设成果。为了确保十万群山森林的安全,刘日知发出了“只准种,不准砍”、“重要路段砍一棵树都要问过我”的两道命令。
梅州市林业局的古汉斌局长告诉记者,2003年底,平远县县道X036要进行改造,经专家及工程人员反复勘测,认为中心线穿过树龄长达370岁的古檀树是建设公路的最佳方案,这样建设不仅线型最理想,而且成本最低,于是计划砍倒古檀树。为了保护古檀树,平远县绿委办负责人只得致信向刘日知书记求救,在信中,该负责人附上了一本描绘中国林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书———《沉重的绿色》,并在书上写字恳请书记帮忙救树。尽管保树必须多花10多万元,但是刘日知依然在深思熟虑后作出了“古树千万不要砍”的批示,“宁花十万银,不毁百年树”在梅州上下传为佳话。
为了让保树护林更加系统,梅州市林业局专门在种树当地给十万亩森林聘请了“管家”。十万亩森林按照2000亩一人的原则被分工给了护林员,护林实行责任制,护林员的饭碗及收入和护林直接挂钩,护林员既是防火宣传员,又是巡山护林的检查员。自从该政策实施后,过去一年要发生五六起火灾的梅州今年一次火警都没有出现过。
市委书记振臂高呼,百万市民义务植树
看我森林围城绿满嘉应州
“保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城市!”2004年,在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倡导下,一场梅州历史上发动面最广、参与者最多、投入资金最多、造林面积最大的长期造林绿化大行动———“绿满梅州”拉开了大幕。梅州从紧张的财政中挤出了2亿多元的资金,公务员、市民、企业纷纷解囊,数以百万计的梅州人参与义务植树。
今年3月,梅城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全面启动,该工程计划用4年时间,逐步建成彩林长廊区、市民健身区、泮坑旅游区、松涛森林区、乡土树种繁育区、鸟类栖息区等六大功能区,计划全面造林5257亩,改造林地37348亩,新开生物防火林110公里。在进入梅州的窗口公路———梅河高速公路上,一项耗资600多万元、造林15220亩的沿线造林绿化工程也已开建,如今,道路两旁的木荷、黎蒴、香樟、台湾相思等优良阔叶树已经初具规模,有的树苗已经长至2米多高。
刘日知书记(左一)与林业部门领导共同植下小树苗
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生物技术企业和林业企业也投入到绿满梅州的建设中来。以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茶油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种苗、种植、加工、销售”紧密结合的油茶产业链,并计划今后五年,梅州将每年新增油茶面积2万多亩,加上原有的17万亩,全梅州的油茶面积将达到30万亩。各造林企业也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了以木荷、黎蒴、台湾相思、红椎、香樟、阴香等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多树种造林。
生态规划出钱种树,花红草绿处处园林
电厂烧碱厂没了漫天灰尘
自上而下,群起响应的绿色战役让企业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
梅县丙村是通过梅州两大旅游景点叶帅故居和雁南飞度假村的必经之地,可是20年来,丙村烧碱厂总是让来往游客和当地居民颇不开心。烧碱厂烟囱冒个不停的酸碱气体不仅让梅州清新的空气大打折扣,而且长期受酸碱腐蚀,烧碱厂背后的荒山20年来一直寸草不生。看着大家都在种树,烧碱厂也主动来到林业局要求出钱种树,如今,工厂背后的荒山上已经种了200多亩耐酸碱的荷树荷竹樟,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还计划再种500亩。在梅县的荷树园电厂,园林别墅式的规划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一进荷树园电厂,路口那红花绿树簇拥中镌刻着“梅县荷树园电厂”七个大字的自然山石便已凸显出“生态园林”的独特气质,让人对电厂充满了向往;厂区富有浓郁客家风情和现代化气息的大门和大门旁那潺潺流水的护坡墙及花园式主干道,构成了电厂第一道亮丽的风景;走进厂区,随处可见的山石绿水,遍地黄色、红色、紫色的小花,高低相间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造型独特高雅的办公楼、酒店式员工公寓……无不彰显生态园林式现代化电厂的魅力。为了厂区的绿化、美化,整个厂区绿化面积多达300多亩。尽管电厂主要采用劣质无烟煤和煤矸石,但整个厂区内仍是一片洁净,丝毫没有普通火力发电厂灰尘漫天的现象。梅州市环保局局长肖平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工程采用的先进环保技术。据悉,该电厂是广东首家利用循环流化床先进技术的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的环保机组。电厂一期工程两台发电机组采用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燃料适用性强、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可实现炉内脱硫、负荷调节范围大、灰渣易于利用等优点。同时,采用高烟囱排放烟气,两台炉共用一座180米的烟囱,充分利用大气的扩散自净能力,减少了落地污染物浓度;并在烟囱中安装了高效静电除尘器,有效控制了烟尘排放。因此,该电厂被评为广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项目不合环保,梅州敢于说不善于说不提前说不!几十年的污染今日治住了
一方面,林业部门为梅州内外栽花植树,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也在为建设画廊式的山水之城全力治污。刘日知书记给环保部门提出了“敢于说不,善于说不,提前说不”的“三不”方针。他指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无论投资多少钱都不能上;在拒绝人家、处罚人家的时候要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环保工作要从企业选址开始,避免出现选址完成、动工开始再说不的尴尬,减少投资者的损失。
工厂里的绿化带
有了刘书记的尚方宝剑,环保部门也开足了马力。通过电厂脱硫、新上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等措施,梅州年减少二氧化硫1270吨,27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和294家非法采矿厂被关闭。在招商上,包括造纸、印染、钢铁等一系列重污染企业被环保部门拒绝,涉及资金数十亿元。梅州市环保局肖平局长告诉记者,去年,一个香港老板计划耗资1.5亿元在梅州建电路板城,为了保护梅江不受污染,该项目也被忍痛拒绝。
最让梅城人民称道的莫过于东山片的污染大治理。当地居民告诉记者,由于附近云集了梅县造纸厂、梅县东风水泥厂、梅县磷肥厂等十多家污染严重的工厂,江水一年到头不是红色就是黑色,还散发着恶臭,气压低的时候,整个城区臭气弥漫,没人敢去江边散步,即便是隔江相对的住宅,居民也不敢开窗,江对岸的楼盘,既难卖也难租,每年梅州两会,这里的污染总是代表们申诉的焦点。2003年开始,梅州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将这些企业全部关闭,在原址建设集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东山教育基地和突出自然生态景观与文化的客家公园。数十年的污染没有了,市民无不拍手称快,住户罗先生告诉记者,他刚刚买了一套江旁的房子送给老父亲,房子现在已经升值了2万元。
生态优先优先生态,夺了两个“人居环境范例奖” !没有煤矿的梅州满堂是彩
经过几年的绿化造林和坚持不懈的治污,一个“满眼皆春、绿意盎然、森林围城、城中有林”的“绿色梅州”已经雏形初显。目前梅州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70.5%,建立了自然保护区48个,此外梅州还建立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37个,森林公园25个。梅江“一江两岸”改造项目,集防洪、休闲、观光、交通于一体,获得了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后,梅州开始走出过去过度依赖资源的老路,开始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过渡。大力抓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摸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达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不少引进来的工业通过对污水、废物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化废为宝,既提高了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使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大化。据统计,目前梅州市已经有39家获得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6家企业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奖,3家企业被列入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5年来,梅州“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高达29010.5万元。
在农林业上,生态先行的战略使得梅州水果、茶叶、林业等一批“三高农业”项目快速发展。生态工业重在对当地农副产品、林业产品、中草药材资源进行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山区特色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一条工、贸、农(林)、旅一体化经营的复合产业链,贸易促进工业,工业促进农(林),农业反哺工业,工、贸、农(林)、旅相互促进。梅州小领域综合治理的小庄园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复合产业链的典型。农户们在山顶造林,在山腰种柚、茶,在山间养鸡、鸭,在山洼养鱼,因地制宜,形成立体的种养模式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显出一片和谐景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有的企业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从种养出发,一直到农林产品深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拉动了农业产业链向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延伸。目前梅州的特产金柚、茶叶、青榄、卷烟等已通过复合产业链打造出不少名牌产品,冲出山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旅游也在生态梅州中赚了个满堂彩。几年前还鲜有人问津的梅州旅游,现在已经成了珠三角游客的旅游热点。梅州旅游局的陈局长告诉记者,去年到梅州旅游的游客多达3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0亿元。
没有了煤矿,一大批以生态为核心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在梅州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