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森林,是城市独具魅力的元素之一。林业部门将大力植树造林,提升绿化水平,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现将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总体思路
围绕“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按照“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要求,以“绿满梅州”大行动为载体,以建设生态林业示范市为目标,以城镇周围和主干道沿线为重点,大力构建以环城森林生态圈、城际绿色廊道为主体框架的城市森林网络,大力开展乡村和荒山绿化,大做耕山致富文章,形成“城在林中、路在景中、居在绿中”的美景,努力建设绿意盎然、富于魅力的特色宜居城乡。
二、目标任务
采取人工造林、补植套种、改造提升、封育管护等措施,到2015年,新增森林面积112万亩以上,新增森林蓄积11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8%。
(一)大力实施森林围城工程,加快构建环城森林生态圈。重点抓好梅城和各县城周边、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绿化,形成以梅城为核心的多个环城森林生态圈集群。其中梅城“森林围城”规划面积9.7万亩,建设面积2.95万亩,实施范围包括江南新区周边,梅江两岸,百岁山、泮坑、小密周边等区域,今年完成种植任务,明后两年完成抚育。各县城“森林围城”造林工程在2年内完成。
(二)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快构建城际绿色廊道网络。以梅州境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干道沿线和江河两岸为重点,陆路规划建设长度805公里,水路240公里,总任务64.8万亩。今年完成梅河高速、天汕高速梅州段和兴畲高速、剑英绿道共300公里、14.7万亩建设任务。其余路段在2015年前完成。同时,加强县际间、景区间道路的绿化,建成连接市区、各县城、各主要景区的绿色廊道网络。
(三)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基础,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结合“万村绿”和“生态镇村”创建活动,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的办法,每年重点支持100个主干道沿线和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进行绿化,发动群众在村道、房前屋后、村庄周围植树,建设绿树成荫的美丽乡村。
(四)以“一消灭三改造”为抓手,整体提升全市生态水平。通过实施森林碳汇工程,2015年前消灭112万亩宜林荒山,改造227万亩疏残林、纯松林和布局不合理的速生林,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林业生态效益。今年完成50.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7万亩、补植套种17.5万亩、更新改造11.6万亩。
此外,积极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城区、矿山、采石场、工业园区和水土流失区等区域的绿化,推动全市生态水平上新台阶。
三、工作措施
(一)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对绿化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任务落实到山头地段,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绿化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二)科学规划,细化方案。立足长远,使造林规划与城市发展、道路建设等规划相对接。合理确定种植区域,科学配置树种。细化各项造林规划,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突出特色,注重效益。森林围城以绿为主,绿上添花;生态景观林带体现多色彩、多层次,形成“万紫千红长廊”的美景;城市出入口等重要节点以观赏性为主,种植大苗,尽快见效,形成特色。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研究做好耕山致富文章。乡村绿化以名贵树木为主,荒山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辅之组团种植花乔木、花灌木,推动林业加速向“看树”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耕山致富。
(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市造林的资金投入。整合中央、省的项目资金,向重点区域倾斜。采取政府补助、老板投资、群众以山地入股等模式,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造林,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广泛宣传,形成氛围。大力宣传“爱护森林、保护生态”、“营造绿水青山,发展金山银山”等理念,增强全民绿化意识,营造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共建共享的氛围。
(六)精细管理,提高质量。对造林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科学编制作业设计,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坚持选用良种壮苗,实行跟班监理,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检查验收,落实抚育措施,确保造林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七)健全机制,强力推进。一是推行一线工作机制,要求林业干部深入一线抓落实。二是建立时间、任务“双重”倒逼机制,将各项任务排出时间表,抢抓季节,加快进度,确保按时完成造林任务。三是实行挂点督导机制,加强对造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八)强化管护,巩固成果。坚持“造管”并重,从严限制采伐,突出抓好森林防火、木材加工企业整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