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正在加载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梅州茶油产业网 》资讯中心 》油茶文化
资讯中心
热门图片
现在种油茶,未来的趋势会怎样?
来源: 编辑:梅州油茶产业网 时间:2011/5/7 15:59:25 (阅读:1285次)
想想大豆进口,转基因、总受制于美国人——真该好好推广油茶。

    中央政府照例早已政策出台鼓励,地方政府照例盯着短期利益、阴逢阳违。

    市场经济,第一要素是“市场”,前提是起点平等,发动民间力量参与——贵在参与,奥运精神呢。中央、地方政府,拿焰火做“大脚印”、做“小蛮腰”,矫饰的噱头,不是好事。国营油茶林的萎顿,根本原因正在于不守市场基本规则。

    想当年,禹之谟、张骞、陈嘉庚……民间兴产业,参与、更新社会的精神,如今甚为凋零、萎缩。首善陈光标等,也只能跟在强权力后亦步亦趋,不能主动。李连杰壹基金的遭际更令人心寒心悸。跑题了,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慈善的归慈善,让上帝的归上帝。产业不是慈善,有投入、需盈利,守规则不作恶,即是行善。

    希望总是有的,捂盖子捂不住信息流动……信息流动,意味着机会。

    真有心、有资本、有余力、爱环境、讲责任的人,不妨投资油茶产业。

    如下几点我认为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传言按种植面积,有一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补贴、优惠当然好,但投资、经营者切不可失去主导地位。股权尽量明晰,尽量是私人股权,别搅和啥公私合营,权力、权利失去边界,很易寻租,很易萌生不稳定因素。

    二、承包山地、林地,权属、期限要清晰,忌任何争议和与当地农民纠纷。时间以70年为宜,这不是玩儿股票权证。

    三、山地、林地的合理利用,切勿单一化种油茶树。物种必须多样性,可避大片虫害等毁灭性风险。随生的如野生蘑菇等,是很高附加值的珍品。

    事先的规划,得尊重专家、请教当地种树郭橐驼等老人、善待环境,最好有立体、生态、有机的循环农业概念,请化肥农药滚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绝非GDP那玩意可急功近利。

    云南50万亩古茶林,据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老师介绍,改革开放以来被毁得只剩下20来万亩,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乡土,真是造孽。近10年来所谓的高效率、高产量的种植,不靠谱。欧盟、日本对中国出口的茶叶,动辄农药残留超标退货,是很痛苦的前车之鉴。不仅是外汇收入减少,农药、化肥施加后,对环境“坏”的影响,将在更长一段时间逐步显现。偷懒、省事之后,我们、我们的后代,将付出更大的成本去应对,无从回避。

    轻视数千年中国立体、生态、有机的循环农业传统,是最大的愚蠢,投资人、务农人,必须有一双慧眼鉴别什么是“真科技”、什么是“假科技”。农药、化肥,背后是推广者那一小撮人的大利益,没有善意。

    四、油茶形成产业,有压榨、加工、品控、包装、流通等流程,每一道工序都有价值,都能提供就业机会,都能有效、合理提升山地、林地的价值,掌握得好,造福一方,造福子孙。

    愿有见识、有资本的人士,投身这个绿色产业。



    附注:今天,将此事陆续短信给北京回湖南的王兄、从五台山拜佛刚下山的刘总(已有见规模的葡萄园)、长沙秦董事长,大家均说留意。

    积德积福的正事,多些资本、权力支持好。资本、权力没正事干,容易歪心眼儿。

    老板越大,效率越高。

    晚上,长沙秦董事长回短信:“初步探讨过,但茶油果的采摘机械研发一直没有过关,采摘成本高、效率低,所以种植无法形成规模产业。另,油茶果的榨取工艺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茶油终端消费市场的开发。”

    民间的好处,是办事可直截了当,进入操作层面。

    我想,林地、山地的作业,机械性全自动化的采摘,可能不太现实。中国农业、林业、中医药血脉的延续,都是靠人力、畜力。湖南等中南省区冬季油菜籽、小麦不也是么?

    精耕细作、有机环保,是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和效率、效益之间应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规模问题,也许秦董事长的考量是工业化播种、采收。但我看有两忌:一忌单一种植,不能仅盯着一样油茶树,要充分照顾到土地的生态、立体应用;二忌追求短期效益,一下铺太大摊子,好大喜功的集约、高效。有土斯有财,但不可得罪土地。据我所知,油茶树产籽可用,得六年以上,有个过程。

    所以初种,100、200来亩较好。优质、良种油茶树为主,杂以其他经济性苗木或绿豆、黄豆类作物,野生的蘑菇不知是不是好引?林子久了,蘑菇不引也会自来。如圈围起来,这还是野生动物天然乐园。野兔、狐狸、斑鸠……天然猎场呢——打猎别张狂,说不准跑出一头华南虎和你逐鹿。

    榨取工艺和终端应用,第一,多请教曾经战斗在第一线的老师傅、老工人;第二,多请教专家,目前高级保健茶油精炼、化妆品茶油开发、茶皂素提取、工业机械抛光粉制作、茶壳素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不足,正说明大有可为,机会在招手,等着有心人。

    想一想地中海沿岸的橄榄油产业,我不为党脸红,为秦董事长等实业界人物脸红三通。



    附文供参考:小小油茶树 产业大文章



    2009年02月02日  (记者 甘勇 通讯员 罗昌文涂定卓)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用油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油料食品安全。

  发展以茶油为代表的木本油料作物,不与粮争地,是确保油料安全的重要措施。国家林业局计划,用10年到15年时间,使全国油茶林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年产茶油达到300万吨以上,占全国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25%左右。

  曾经两起两落

  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树种。以其为原料生产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响应国家“开展油茶生产运动”的号召,我省掀起了油茶垦复和新造林高潮,先后在崇阳桂花、麻城五脑山、罗田观音山、鄂州沼山等地建立了一批国有油茶林场,省财政每年还安排专项经费扶持油茶林垦复。据统计,在50年代全省累计新造油茶林20多万亩,大多是直播造林。

  进入上世纪70年代,我省又掀起了第二轮油茶基地建设高潮。从1976年到1986年,全省在通城、松滋、蕲春、红安、麻城等44个县市建设油茶基地近百万亩,采取的是植苗造林。到80年代末期,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95万亩,年产茶油2125万公斤,平均亩产茶油10公斤左右。

  但是其后,由于油茶产量低、加工跟不上,影响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油茶产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面临三大难题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油茶产业长期停滞不前,教训非常深刻。

  新发展的油茶林,在经营管理上主要靠“人种天养”,对油茶良种壮苗的选育繁殖技术缺乏持之以恒的研究。截至1991年,全省仅在部分县市开展了油茶良种选优工作,选出油茶优树122株。其后,油茶选优及其推广应用工作基本停止。

  在油茶基地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省林业局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在麻城、红安、松滋等地抓了一批油茶“三保地”(保水、保土、保肥)示范基地建设,但由于投入困难、经营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障碍,基地建设也仅仅停留在少数几个示范点上。随着上世纪90年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少油茶林基地先后被砍除或更新为柑橘、茶叶、国外松、南竹林等。

  油茶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宣传工作也长期滞后。油茶茶籽油及其副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但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食用油上,而在高级保健茶油精炼、化妆品茶油开发、茶皂素提取、工业机械抛光粉制作、茶壳素综合利用等方面还缺乏研究和开发。茶油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技术落后,深度开发能力受到限制。

  产业正待振兴

  据统计,目前全省共保存油茶林面积145.4万亩,主要分布在67个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域,黄冈、咸宁、恩施面积最大,占全省油茶林总面积的61%。全省年产油茶籽2.6万吨,产茶油6110.3吨,平均年亩产茶油5公斤左右。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重振油茶产业,必须顺应油茶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全面科学地规划。油茶基地建设中的良种壮苗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和解决。

  此外,该负责人认为,我省油茶产业发展几起几落,与过去油茶生产经营及其管理体制机制性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前,油茶生产经营主体以乡、村集体组织为主,油茶效益好坏与从业人员个人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多数油茶生产经营主体不明或分散经营,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既形成不了规模生产,也没有能力投资进行集约经营。

  我省已全面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今后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生产经营提供了条件。省林业局将创新油茶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产业建设,推进规模化经营。
  • 0

  • 0

评论 (0) | 阅读 (1285) | 收藏 (0)
我要评论
正在加载中...